欢迎来到小小范文网!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范文汇总四篇

1000字 时间:2024-02-24

【www.xxkjfw.com--1000字】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范文汇总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

我相信——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它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

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唯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的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

例如,儿童由于别人对他的呀呀的声音的反应,便渐渐明白那呀呀的声音是什么意思,这种呀呀的声音又逐渐变化为音节清晰的语言,于是儿童就被引导到现在用语言总结起来的统一的丰富的观念和情绪中去。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

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为了正确地说明儿童的能力,我们必须具有关于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知识。儿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倾向,在我们能够把这些本能和倾向转化为与他们的社会相当的事物之前,我们不知道所指的是什么。

我们必须能够把他们带到过去的社会中去,并且把它们看作是前代人活动的遗传。我们还必须能把它们投射到将来,以视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在前一个例子中,正是这样能够在儿童的呀呀的声音里,看出他将来的社会交往和会话的希望和能力,使人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这种本能。心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联系着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两者之间的折衷或者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上而成的。有人说从心理学方面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给我们以一个发展一切心能的观念,却没有给我们以怎样利用这些心能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坚决认为,教育的社会方面的定义(即把教育理解为文明相适应)会使得教育成为一个强迫的、外在的过程,结果把个人的自由隶属于一个预定的社会和政治状态之下。

第二篇: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

什么是教育?这是每个教育者都会思考的问题,而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的看法。为了能够更加了解教育的内涵,我在假期读了杜威早期的名著《我的教育信条》,它让我对杜威更加钦佩。杜威对教育进行了归纳,在《我的教育信条》里,他把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教育、学校、教材、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在他的教育信条里,他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部分教育思想至今还在沿用。在这篇著作中,杜威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教育信条第一位,说明了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和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开始了,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去实施这一过程的手段,并非最终目的。他还强调教育是针对的是儿童能力,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在当时可是很大胆的想法。

的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有社会实践。因此杜威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行排列、有机的联系着的,决不能偏废。最后,杜威明确地表明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开始,并要加以把握,明白它们的意义,这样才是教育。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所以杜威在信条里阐述了所谓的“学校”。他认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就应该把学校设置成一个接近真实生活而生气勃勃的地方,这样儿童才能更轻松更容易的学习,也就是说他所认为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现实版的社会,但是这一想法与当时的传统学校是相违背的。在杜威的学校里,教师的职务不是把某种概念强加给儿童或是让儿童形成某些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员来选择对儿童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教师是主角的思想,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权利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让学生更能快乐的学习。在杜威的第三条信条里,他认为学校不应该给儿童太多与社会无关的专门科目,这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而是选择与儿童本身相适应的社会活动。传统的教法只是把教材上规定的教学方案教给儿童而已,并没有注意儿童的年龄,忽视了他们的天性,逼着他们学一些根本不适合自己年龄的课程,严重阻碍了儿童思想活跃的天性的发展。所以,他认为教材应该是有意义的,应该要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就是杜威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既然有了教育、学校、教材,那就更少不了方法的探究,这也就是杜威教育信条中的方法性质。杜威针对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做了论述,他认为教育首先要遵循儿童的本性来发展儿童的心智,而不是让他们被动的接受知识。因为儿童对所见的事物是直接感知的,他们只能直接表达所见的事物,不能把心中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所以在教育儿童时要考虑儿童身体的发展状况。当然儿童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来源是兴趣,没有了兴趣也就不能推动儿童去学习新知识,杜威认为只有经常观察儿童的兴趣才是对教育的最大帮助,是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否则很难调动儿童的学习动力。当然,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的联系,所以在他的第五条信条里说的是学校与社会进步,但是杜威阐释的却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因为学校是教育的最佳地方,所以杜威把学校与社会进步等同于教育与社会进步来阐释。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学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他这样的思想其实是说学校是我们将来存活于社会的必经之路,强调我们要努力学习,提升社会文化素养,重视教育。读完《我的教育信条》后,我了解到了杜威的教育是大胆创新的,他的实用主义是与社会联系起来的,并非无中生有,是通过联系当时美国社会以及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地摸索出来的,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后来他的儿童中心主义被很多人否定了,但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教育却深受他的影响,而他的教育信条也对当代的教育有巨大的帮助。

第三篇: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

  纵观美国教育发展历史,创新教育有多种思想基础,但最重要的思想渊源应归功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做中学”等思想为促进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我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杜威继承和发展了由皮尔斯创立、詹姆士使之通俗化的实用主义哲学,并把它具体应用到社会事物和教育领域中。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经验”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果想得到某些方面的知识,就必须亲自尝试一下,而不能道听途说。”由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杜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教师总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造出一些简单的物体。这样,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通过“从做中学”,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大部分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从活动和实践中进行学习。美国学校更加注意让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到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会建议他用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并要带上孩子也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

  现在,再反观我国的教育实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屡屡呈现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牵着学生走路。这怎么能培养出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呢?

第四篇: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

  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多读书,读好书,全员积极行动起来,建立书香校园,我于本期认认真学习阅读了杜威的教育信条。我觉得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我认识到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例如,儿童由于别人对他的呀呀的声音的反应,便渐渐明白那呀呀的"声音是什么意思,这种呀呀的声音又逐渐变化为音节清晰的语言,于是儿童就被引导到现在用语言总结起来的统一的丰富的观念和情绪中去。

  通过学习我总结了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为了正确地说明儿童的能力,我们必须具有关于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知识。儿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倾向,在我们能够把这些本能和倾向转化为与他们的社会相当的事物之前,我们不知道它们所指的是什么。我们必须能够把它们带到过去的社会中去,并且把它们看做是前代人类活动的遗传。我们还必须能把它们投射到将来,以视它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在前一个例子中,正是这样能够在儿童的呀呀的声音里,看出他将来的社会交往和会话的希望和能力,使人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这种本能。

  我认为心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联系着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做是二者之间的折衷或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上而成的。有人说从心理学方面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给我们以一个发展一切心能的观念,却没有给我们以怎样利用这些心能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坚决认为,教育的社会方面的定义(即把教育理解为与文明相适应)会使得教育成为一个强迫的、外在的过程,结果把个人的自由隶属于一个预定的社会和政治状态之下。

  咱们假如把一个方面看做是与另一个方面孤立不相关而加以反对的话,那么这两种反对的论调都是对的。我们为了要知道能力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必须知道它的目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而这些是无法知道的,除非我们认为个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但在另一方面,在现在情况下,我们能给予儿童的惟一适应,便是由于使他们充分发挥其能力而得的适应。由于民主和现代工业的出现,我们不可能明确地预言20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因此也不能准备儿童去适合某种定型的状况。()准备儿童使其适应未来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训练他能充分和随时运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为随时听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断力能理解它必须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围情况,他的动作能力被训练能达到经济和有效果地进行活动的程度。除非我们不断地注意到个人的能力、爱好和兴趣,──也就是说,除非我们把教育不断地变成心理学的名词,这种适应是不可能达到的。

  总之,我相信,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因此,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

本文来源:http://www.xxkjfw.com/rudangshenqingshufanwen/7353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