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小范文网!

道德与法治论文1500字精选4篇

1500字 时间:2024-04-26

【www.xxkjfw.com--1500字】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与法治论文1500字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道德与法治论文1500字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情感教育的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当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现状,阐述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运用丰富的情感信息来撞击初中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学习,还要重点关注对学生人品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有了许多更新和变化,如何关注生命,如何联系生活,如何理解权利,怎样培养责任意识,如何关注社会公正与维护世界和平,这些教学内容逐渐成为道德法制学科的核心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执教者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点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达到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情感教育的概况

个体成熟的重要特征就是情感发展。人的情感不是在自然条件下成熟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发展并成熟的。情感教育关注的是生命机制组成要素之一――情绪机制,关注的是如何使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等协调作用,发挥学习的最佳状态。人教版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包含着许多生动多彩的事例,一篇篇优美又便于朗诵的课文,树立了许许多多的鲜活榜样……这些案例与故事都蕴含着美丽、高尚、淳朴、健康的情感要素,承载着对人性的基本尊重,表达了对学生无限的关爱。

 二、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现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劝导和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和学生厌学的问题;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也无法令人满意;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只重视分数不看重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只为分数而学,教师也只看重分数而教,有的学生甚至不学该课程。

这些怪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因素”的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死板的教条教育,很容易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边缘化。第一,教学目标轻情感目标重认知目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有完整的人格。新课程改革下的情感教学目标主要表现为三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在教学中灌输的理论知识就是纸和笔的结果,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德行上人格分离。第二,教条式的讲解方式忽视了情感投入。教师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只会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反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趴在桌上呼呼大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情况的调查结果证明,许多初中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值得学,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情感渗透,只是在讲台上一味地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三、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n程教学中的必要性

第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需要渗透情感教育,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目的既有品德的教育培养,又有传授知识的双重任务。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应统一,做到“知、信、行”有机统一。“知”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信”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要想达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学生“信”的问题,也就是让学生动之以情地参与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二,《情感智力》一书中曾提到“情商”一词,书中阐述了一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智商仅起20%的作用,而情商可以起80%的作用。一个人的情商包括兴趣、性格和意志等因素,这些情感因素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初中生的情感虽然很丰富但是又很不稳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很容易使学生走向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所以教师要通过情感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情感教育的优化策略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备课过程、导课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同时将情感教育融入在课外活动中。

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备课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把文化理念、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工作都是依赖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实施,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把情感教育充分体现在备课过程中,正确把握课堂讲解目标,预设要表达的情感案例或情境。

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导课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融入情感的导课很容易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氛围更加和谐,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加轻松,教学效率会更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做更好的自己”一课时,教师通过影音等形式播放《我真的很不错》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合唱。大部分学生都熟悉这一歌曲,在轻松、愉悦又放松的教学氛围中专心学习,激发了他们很强的兴趣和浓厚的好奇心。

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把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师生教学相长。例如,在教学初中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享受学习”一课时,教师可以大胆地突破课本条条框框的限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参加以“学习并不痛苦”或者“学习很快乐”为主题的辩论赛。通过激烈的辩论和思维的碰撞,学生的情感融很快融入到教学中并达到了极致,实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教学效果。

4.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要想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重视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这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主题班会、重要的报告会、有知识趣味性的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才艺展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可以得到充分释放,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课本内容的教学,又要关注学生将来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制素养,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5).

[2]王炳儒.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浅析情感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

第二篇: 道德与法治论文1500字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步,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当代教育中,政治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必学的科目之一。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政治课在也被更名,在从“思品”当中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在课程内容当中也做出较大的改动。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这种更名在某种意义上更加证明了法制教育在当今教育当中的地位,所以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法制精神重要意义影响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65

在当今教育发展过程当中,政治课已由传统的“思品”更名为“道德与法制”,这种更名不仅与时代相接轨,在一定意义上还意味着当今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现如今,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着重讲述在学生教育当中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会产生更名这种现象。

 一、为什么会产生更名这种现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传统的“思品课”也被更名为“道德与法制”,在教材的名称上做了改动。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法制教育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了重要的成分,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应当严抓学生的法制知识课程。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阶段,所以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以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严抓学生的法制课程势在必行。

相对来说,无论是“思品课”还是“道德与法治”在根本上来说都是政治课,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道德与法制”在内容上来讲是在教材内容上注入了新的、与时代相关的内容,在形式上能够带领学生c时代相接轨。在政治课程当中,法制内容上的更新与法律在中国的重要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此次更名不仅符合时代的发展还与课程改革相适应。

二、关于“思品”更名“道德与法治”在历史上有哪些变化

在传统教学当中,“思品课”被称为“思想品德”也统称为政治课,意在教导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主要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以及生活阶段面对的各种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运用道德思想对学生进行提升思想意识和自身的道德修养等。“思品”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在内容上增添了许多新颖的元素,在形式上更加的多元化,可以说是与时代齐头并进的一门课程。在八十年代初期,教育部在教学课本当中将“法律常识”也设为必修课,可见“法制教育”这门课程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在1985年,中共中央也下发明确的条例把法制教育与当代公民的民主权利添加到学生的课程内容当中。这次教材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对于老师来说也是教学上的一次创新。所以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老师自身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可以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法治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内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更名的这种变化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思品”到“道德与法治”在名称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次更名也进一步表明了法制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更名不仅是名称上做出较大的改变在内容上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弥补了传统课本当中的不足,在真正意义上内容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法制内容进入到课本当中,对于青少年来说,使青少年增强了法制意识,对以后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制”就关系而言两者在内容上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强调法制并不是意味着道德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重要,道德对于青少年来说对于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所以说,只有将道德与发展两者有机结合开来,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也有积极作用。在教材当中,“道德与法治”与时代相结合,继承了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在根本上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实际教学当中,“道德与法治”主要讲述设计内容较为复杂,但都是以生命教育为主体,对公民以及学生进行意识教育,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懂得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也在时刻威胁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所以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加强法制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生的实际教学当中,学生会存在错误的意识,认为道德与法治在内容上与环保没有关系,存在这种思想实质上是一种错误的意识。这种思想是陈旧的,没有与时代共同进步,存在着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当代教育当中,应把“法制与教育”的范围看的更为宽广一些,不要太局限于以往的思想。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法制教育”在更高层次上也是环境的法治教育,对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也有责任将环保意识传播开来,在学生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在法制教育上不仅需要老师的巨大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因为家长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只有家长和老师结合开来,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品”更名“道德与法治”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老师自身来说也能丰富老师的文化内涵。在学生的实际教学当中,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者自身在加强文化修养之外还要切实落实学生的法治观念,积极的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才能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思品”课更名“道德与法治”将法治精神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田[J].中国民族教育,2016,10:14-15.

[2]徐永胜,张克新.传承与创新――2014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评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04:23-45.

[3]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05:38-41.

[4]余净植.道德法治论――在道德与法律的互动意义上[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85-87.

第三篇: 道德与法治论文1500字

摘要: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我们悟出道理、悟出真谛,课堂知识是生活知识、生活经验的总结,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道理的真谛。本文以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制约构建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品德;教学生活化;内容;情境;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262-02

小学阶段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方式直接,对于知识更容易接受直观表象知识,对于抽象概念理解能力仍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多采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例子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学的内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体现儿童生活并展现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使儿童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逐步丰富生活经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其人格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好比单纯的一章白纸,教师与课堂让小学生的人生白纸上涂满丰富的色彩,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想形成多是由外部的灌输来完成,而完全理论化的知识性灌输并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这一阶段学生思维方式特点决定,生活化的知识与体验更能够唤醒小学生内心的共鸣,得到更多的生活体验。

生活实践是学生认知的载体,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深化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阻碍构建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因素分析

面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让太多的学校与教育者感到无奈,我们都知道社会生活化的大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成长,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目前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阻碍了生活化品德课堂的构建:

1、品德课的地位不够突出,重视表面现象。在当前很多学校中德育工作形同虚设,学校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投放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往往是口头上的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

2、缺乏专业专职的教师,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品德是一门专有学科,它囊括了心理学、生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并不是任何其它教师就所能取代的,很多学校在配备品德教师工作上,多由其它学科教师进行兼职,由于学科之间知识体系含量的不同,导致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降。另外,品德课虽然纳入了课程计划,但大部分教师不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学校甚至把品德课看成是学校的“副科”,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看轻品德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3、教材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生活。品德课的教材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现实生活。现行小学品德课本重视“两史一情”的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品质教育也比较全面,但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且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知识遥不可及,趣味性降低,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有限,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就很容易产生溜号现象,这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设计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4、评价缺失,缺乏引领。小学阶段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个人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学生思政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有着指引性作用,而不少品德课老师,除了课堂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外,缺少对学生日常生活品德的评价。再加上家长对品德学科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使得对日常生活品德的评价严重缺位,对于学生的一些品德问题缺乏正确引领。结果使得“学生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未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研究的热点话题。

三、完善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营造生活氛围,转变教学中主体重心。以生为本,促其成长,学生才是我们培养的重要客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激情,营造生活中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像是在家里一样,产生熟识感、亲切感,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改进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品德课可谓是生活知识经验的积累,同时亦是对生活感悟的踪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其中,让学生间接的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品德课堂转变为一个小的生活圈,使学生得到更真实、真切的体验,并表露自身的情感,教师作为这一情境的布设人以及操控人,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开启学生真实的情感,促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

3、掘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现代诗人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生活中的快乐和宝藏很多,缺少的是一种发现。作为品德教师应该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利用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思品教材体例编排上活动内容化、内容生活化的特点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

4、教学形式生活化。纸上得来总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教师的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为此,我们品德课教师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真实感受。

5.转变观念,增加重视。小学道德课是为小学生道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必修课,其目标是加强小学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遵守基本行为准则,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发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为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将道德课程放在与汉语、数学等课程相同的教学地位,选择负责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全职道德课程教师,而不是副科目,更不用说没有经验的教师作为道德课程教师了。因此,学校应将道德课程放在与汉语、数学等课程相同的教学地位,选择负责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全职道德课程教师,而不是作为副学科,更不用说让没有经验的教师作为道德课程教师了。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课程的发展和实施、检查和监督。加强学校领导对道德课程的理解,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

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小学教育纲要》等重要法规和文件的精神,使学校领导真正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明确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正确领会并把握品德课的本质及作用,把品德课的教学真正当作育人的主渠道落到实处,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实现打造生活化品德课堂的重要前提,如果仍延续目前的现状,就谈不上生活化教育,更谈不上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将十分不利,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总之,让学生回归生活化的课堂,教师不但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同时要不断挖掘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定源,刘定仙.关于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贵州教育,20017:9-11.

[2]敖小蓉.浅谈品德课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01-203.

[3]马光焱.“两课”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J]才智,2004(11):11-13.

[4]汪凤炎.等著《德化的生活一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10l..

第四篇: 道德与法治论文1500字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我们青少年现在都会对电视感兴趣,而在电视上就有一个节目就是说法律,并且也为我们播放了一幕幕残忍、血腥的场面,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小女孩,父母离异后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继母对她很不好,经常虐待她,最终打残了女孩的胳膊,继母因此而被判刑这个法律事件引起我们的深思,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女孩也受到法律的保护,继母不懂法,因此导致了这场悲剧的产生,通过这件事,就更加明确了我们中学生应该学法、守法,更加要传法的义务,让我们周围的人懂得一些法律知识,来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要有坚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学苦练,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党的方针路线指引自己;用优秀思想文化影响自己,激励自己;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知法、用法,守法和护法的水平,让法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国家也为保护我们青少年而制定了多条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都是为维护我们青少年的权利和利益而制定的,但是有的同学却偏不遵守法律的规定,漠视法律,胡作非为。如在校抄作业、打架斗殴、考试作弊……这不仅是违犯了法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其他认真学习的同学的不公平,这样做会导致某些同学成绩下降,法律意识淡薄,将来走上社会也是社会的一个污点,也可能会因此赔上了你的一生,所以我们要积极遵守法律的规定,支持党的决定,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也会活得更加精彩。

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因为权利在规则中行使,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产生,所以让我们与法制同时,让法制与我们同行,一直伴随我们成长。

本文来源:http://www.xxkjfw.com/rudangshenqingshufanwen/8642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