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小范文网!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通用4篇)

工人 时间:2023-08-22

【www.xxkjfw.com--工人】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发〔2017〕27号)、《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济发〔2020〕22号)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改革不适应我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强做大“3+1+1”主导产业集群,聚焦“鲁西南创新发展新标杆、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新高地、江北生态宜居新地标、全国乡村振兴新样板、全省民生幸福新典范”目标定位,实现金乡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强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改革,产业工人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更加浓厚,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二、主要举措

(一)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1.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及时把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工人党员比例。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推动工人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2.突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团结引领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深入开展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四德”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加大对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涉及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落实,引导产业工人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

3.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力选树宣传“蒜都工匠”,叫响做实“蒜都工匠”品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更好展现产业工人风采的文艺作品。组织开展劳模工匠宣讲团进学校、进课堂,进企业、进班组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

4.创新面向产业工人的工会工作。坚持党建带工建,创新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工会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各行各业、各种用工形式的产业工人组织到工会中来、凝聚在党的周围。

(二)提升产业工人技能

5.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教育模式,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探索推进产教融合企业试点,鼓励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开发课程。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等政策,落实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收费政策。

6.改革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形成劳动者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提供优质培训服务、政府购买合格培训成果的工作机制。强化和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引导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本单位技术工人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依托企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建立现代化产业工人培养培训基地(中心)。

7.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纵向衔接连通、横向互通互认,搭建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立交桥”。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增加有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学生中的比重。推行学徒制培训,开展“名师高徒”选树活动。

8.推进劳动和技能竞赛工作。建立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深入推进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劳动和技能竞赛。完善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劳动和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将竞赛成绩与职工的技能评定、效益工资、培训学习、职级晋升、评先树优等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双赢。完善劳动和技能竞赛扩面机制,推动不同地方、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的企业和职工有效参与。

9.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制度,强化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职业资格证书公信力。认真落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加强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小微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费用,可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10.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鼓励企业对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收入分配方式。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技术工人取得的创新成果可从成果转化收益中按要素参与分配。完善县级技术工人激励机制,形成以党委和政府表彰为导向、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的产业工人表彰奖励制度。

11.培育和引进更多高技能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创新协同培育模式,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育更多工匠型人才。加快高技能人才专业市场建设,搭建高技能人才交流平台。鼓励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企业从省内外引进的急需紧缺的高级技师、技师,以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队选手,优先纳入县级高技能人才评选范围,按规定给予奖励。重视女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三)保障产业工人合法权益

12.完善产业工人权益源头维护机制。健全涉及产业工人利益的配套政策体系,强化产业工人维权法律保障。深化对涉及产业工人利益的发展规划、政策举措、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创新产业工人权益维护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产业工人合法权益维护情况的专项督查力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县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作用。健全政府和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问题。

13.完善产业工人民主政治权益保障机制。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产业工人民主政治权利。规范厂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凡涉及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凡职代会审议、通过的事项,必须按照规定及时予以公开。依法推进公司制企业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规范职工董事、职工监事选举产生程序,严格述职评议,确保其在参与公司治理中真正代表维护产业工人利益。

14.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创造平等就业环境,保障就业机会公平,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提高产业工人薪酬的市场竞争力。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做好跨地方、行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保障产业工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继续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严把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入口,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促进劳务派遣行业规范发展。

15.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安排。深入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升农民工专业技能、胜任岗位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继续实施农民工权益保障行动计划,公平保障其作为用人单位职工的合法权益。继续实施农民工公共服务行动计划,降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限制,努力促进农民工均等享有城镇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将农民工培养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城市。

(四)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16.建设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库。根据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主动对接、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共建共享,建立健全结构清晰、数据准确、动态管理的全县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库,及时准确掌握产业工人的分布变化、思想动态、技术技能水平、生产生活状况等。

17.推行“互联网+”普惠性服务。强化互联网在服务产业工人工作上的应用,建设网上“职工之家”,密切与产业工人的网上互动交流,畅通产业工人诉求表达渠道,让产业工人能在网上找到组织、参加组织活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借助社会力量,搭建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打造方便快捷、务实高效的服务产业工人新通道。

18.做好面向产业工人的网络宣传工作。紧贴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协同互动、有高度粘性的面向产业工人的新媒体矩阵。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建设一支懂网络语言、知产业工人,敢说话、有权威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弘扬网上主旋律。开展“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提升产业工人网络文明素养。

(五)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

19.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改革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打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将优秀高技能人才纳入到党委联系专家的范围。

20.扶持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先进操作法总结、命名和推广。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合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专业科研机构共建实训平台,探索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培养选树职工技术创新竞赛示范企业、创新班组、创新能手,开展全县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鼓励和支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纳入全县科技进步奖评选范围。

21.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职业教育投入,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加大对职业院校资金政策支持,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加大就业补助资金用于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健全和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审核发放机制,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和补贴对象。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统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积极落实技师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奖励等经费。加强对各项投入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建立社会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完善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投入的政策措施。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允许企业培训费用列入成本并按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经费的投入与监督制度,确保主要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试点,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深入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试点,鼓励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

三、组织实施

(一)构建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工作格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等各方面协同施策,汇聚起推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强大合力。建立贯彻落实协调机制,由县总工会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落实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会政策,提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扎实有序推进改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要求,研究制定推进改革的配套措施,全面落实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

(三)加大改革宣传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主要举措,宣传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先进典型、经验成效,营造关心、支持、参与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对改革实施的督促检查。建立推进改革情况的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机制,开展改革情况绩效评估,探索实行第三方评估。要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篇2】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近年来,我市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在各行业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为推动新新泰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发〔2017〕14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发〔2017〕27号)和《中共泰安市委、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泰发〔2018〕3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推动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形势,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改革不适应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障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建设富强新泰、幸福新泰、美丽新泰、文明新泰、创新新泰提供力量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加强和改进党对产业工人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最广泛地把产业工人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引领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坚持服务大局,发挥支撑作用。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工人运动时代主题,着力提升产业工人的素质能力,教育引导产业工人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主体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营造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工作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建立有利于产业工人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地位,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突破制约瓶颈。从制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问题入手,深入调查研究,直面困难挑战,切实扭转束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传统观念和错误思想认识,集中精力,形成合力解决瓶颈问题,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清障搭台,保驾护航。

——坚持分类推进,勇于改革创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以维护产业工人权益、满足产业工人需求为标准,因地因业制宜、因企因人施策,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三)目标任务

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解决问题,建立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产业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管理措施进一步规范,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更加浓厚,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二、主要举措

(一)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1.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根据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用工方式等新变化,合理设置基层组织,把党的组织建到车间班组、经营网点、工程项目、服务窗口等基层单位,实现党组织全面有效覆盖;在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等方式,集中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并正确引导开展工作。加大在一线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力度,把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工人党员比例;通过发展党员计划单列等方式,推进在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及小微企业就业的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抓好困难企业、改制企业中工人党员的管理服务等工作,在已建党组织企业中,及时把劳动派遣制员工中的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党员学习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创新开展党组织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车间班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工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突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团结引领产业工人坚决拥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共识,武装头脑,汇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力量。深入开展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四德”教育,提升产业工人职业素养。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丰富产业工人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培育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研究制定我市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创新的思路理念和方式方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法治教育,提高产业工人法律素养和诚信意识,组织引导产业工人做改革实践的理解者、支持者、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产业工人队伍团结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3.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按照上级规定要求,支持工会做好劳动模范、振兴新泰劳动奖章等评选表彰工作,大力选树宣传“新泰工匠”,着力打造“新泰工匠”品牌,积极开展向劳模和工匠学习活动。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宣传技术工人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劳模、工匠在建设富强新泰、幸福新泰、美丽新泰、文明新泰、创新新泰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把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为重要抓手,在政策制定、典型选树、文明创建等方面,更多地向产业工人倾斜。市主流媒体应将宣传“工人伟大、劳动光荣”作为政治任务,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和优秀栏目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各类先模人物、高技能人才在新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凸显产业工人的社会贡献、重要作用和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主体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在教育教学中融入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宣传让劳模、工匠精神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在产业工人中塑造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的职业操守,培养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弘扬严谨踏实、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引导更多职工树立以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信念。

4.创新面向产业工人的工会工作。坚持党建带工建,创新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会工作,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工会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各行业、各种用工形式的产业工人组织到工会中来。适应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发展新变化新特点,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改革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加大人、财、物资源向基层和产业工人倾斜力度,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切实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尤其是产业工人的权益。

(二)提升产业工人技能

5.健全完善符合产业工人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联系新泰实际,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统筹各职业学校建立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重点、校企合作为基础、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结构职业教育培训格局。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分类指导体系,引导鼓励职业学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对接我市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发展,打造一批办学定位明确、专业结构优化、知识层级合理、服务能力强的技能专业。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探索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等政策,完善校企合作协调推进机制,支持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冠名培养、订单式培养。全面落实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招聘、职称评聘、20%编制员额由学校自主聘用兼职教师等政策规定,赋予职业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加快发展技工教育,统筹教育资源,切实开办好劳动技工学校。

6.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办法,建立承接主体组织培训、劳动者自主参加、第三方过程监督、政府按规定补贴的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强化、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引导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本单位技术工人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监督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将经费的60%以上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定期检查企业按规定提取使用情况。依托企业、职业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建立现代产业工人培养培训基地(中心)。强化工会在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大学校”作用。

7.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设立新泰市技师培训项目,提高技师培训质量,鼓励支持职业学校积极承担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失业人员、中小微企业员工、农民工等群体开展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纵向衔接连通、横向互通互认,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书”制度。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增加有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学校学生中的比重。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由企业与培训条件较好、培训质量较高的技师学院或高级技工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半脱产培训等模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8.推进劳动和技能竞赛工作。积极开展好“当好主力军、聚力新动能、建功新时代”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全面推进劳动技能竞赛工作。建立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市和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市内竞赛与泰安市竞赛、省内竞赛、国内竞赛、世界技能大赛相衔接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广泛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紧贴省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围绕我市“一核引领、三区支撑、六园突破”的产业发展布局,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完善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机制,成立劳动和技能竞赛委员会,乡镇街道和基层企事业单位成立劳动和技能竞赛领导小组,切实做好领导组织工作。完善竞赛成绩与技能评定、效益工资、培训学习、职级晋升、评先树优等挂钩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奖励办法,设立专项奖励经费,企业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奖励。完善劳动和技能竞赛扩面机制,推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职工有效参与。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大批优秀技能人才崭露头角,得到锤炼和提升,进一步拓展各行各业优秀技能人才、工匠人才的成长渠道。完善劳动和技能竞赛效能评估机制,以明确的标准引导实施。加强产业工人技能交流与合作,参与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研修学习、技术交流、技能竞赛,增进产业工人互学互鉴、共同提高。

9.改革创新产业工人技能评价认定制度。健全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和支持规模以上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工作,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并将评价结果与职工待遇挂钩,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费用,可在职业教育经费中列支。全面规范地落实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对依法参加失业保险,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36个月(含)以上,自2017年1月1日起取得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在职职工,提供技能提升补贴。做好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衔接,建立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推进评价结果有机衔接。面向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领域各类企业开展企业技能鉴定,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制度,强化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提升鉴定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10.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继续加大对人才工程、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探索推行新型学徒制,每年选择3-5家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按企业支付培训学校费用的60%给予企业培训补贴,中级工、高级工每人每年不超过4000元、6000元。积极搭建高技能人才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技术技能交流,总结推广产业工人绝招绝技和先进操作法。鼓励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对引进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原单位必要的培养补偿费用。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鼓励各类企业、学校等从省外、海外大力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优先纳入高技能人才评选范围。对于从海内外引进和自主培养的符合《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的高层次技能人才,为其申报办理“山东惠才卡”,享受编制、落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先参加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英才领军人才评选,入选人员按规定享受资金补助政策。

(三)保障产业工人合法权益

11.完善产业工人权益源头维护机制。根据新泰实际,健全涉及产业工人利益的地方法规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系统开展对执法情况的检查指导,强化产业工人维权法律保障。深化对涉及产业工人利益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推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保护、技能培训、休息休假等方面的改革,健全产业工人权益保障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新产业工人权益维护监督检查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产业工人合法权益有人管、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处诉、侵害产业工人合法权益责任有人担。发挥好政府与工会联席(联系)会议制度作用,市政府与市总工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联系)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问题。各乡镇街道和开发区可参照召开联席(联系)会议。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和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定期召开会议,化解矛盾纠纷。督促指导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等基层三方协商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推动企业、商会(协会)等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发挥专业性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12.完善产业工人民主政治权益保障机制。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按照群团组织强“三性”、去“四化”的要求,探索实行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贯彻落实《山东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和《山东省厂务公开条例》,严格职代会召开的时间和程序,坚持企业改制、经营决策、管理制度,及有关涉及职工安置分流、工资调整、奖金分配等重大问题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规范厂务公开内容和形式,凡涉及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经职代会审议通过的事项,必须按规定及时予以公开。协调建立企业工会与行政沟通协商机制,大力推进公司制企业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规范职工董事、职工监事选举程序,严格述职评议,确保在参与公司治理中代表维护产业工人利益。

13.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创造平等就业环境,保障就业机会公平,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建立统一、规范、权威的行业劳动定额标准测算、发布和监督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山东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不断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指导企业根据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落实产业工人参与分配决定的权利,逐步提高产业工人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对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流动的产业工人,按规定及时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手续。推动扩大工伤保险参保范围,完善符合新时代产业工人特点的工伤保险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改善劳动条件,落实劳动保护措施。继续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积极开展“查身边隐患、保职工安全、促企业发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加强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治理,保障产业工人生命健康权益。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严把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入口,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促进劳务派遣行业规范发展。强化对用工单位指导,加强相关政策培训,规范劳务派遣劳动合同、协议文本,严格控制企业劳务派遣用工范围和比例,落实同工同酬权利。依法依规保障产业工人福利待遇,完善落实相关制度。落实职工带薪休假权益。做好一线职工和劳动模范、奖章获得者、工匠人才疗休养工作。

14.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贯彻执行农民工权益保障行动计划,将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工资报酬、社会保险、欠薪治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作为主要内容,公平保障其作为用人单位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提升技能。开展关爱农民工行动,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教辅指导,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融入城市;在政策范围内探索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降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门槛,使农民工均等享有城镇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升农民工专业技能、胜任岗位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宣传农民工的先进事迹,营造关爱农民工、尊重农民工、善待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努力将农民工培养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加强对困难农民工的帮扶,将困难农民工解困脱困纳入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政府兜底保障范围。

(四)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15.建设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库。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开展深入细致的摸底调研,切实弄清我市产业工人队伍的基本情况、基础数据,为建立产业工人队伍数据库做准备。根据国家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主动对接、上下联动,切实做好我市产业工人的信息录入和校对工作,建立健全结构清晰、数据准确、动态管理、共建共享的产业工人队伍数据库,及时准确掌握产业工人的分布变化、思想动态、技术技能水平、生产生活状况等。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研判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为涉及产业工人的各项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16.打造网络学***台。适应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积累“互联网+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的新模式,打造符合我市实际的网络学***台。推荐具有实力的职业学校加入平台,探索建设校企合作的市级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将促进产业工人终身学习纳入城乡信息化建设,优化数字学习环境,满足广大产业工人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提升产业工人素质中的作用。推进职工网上学习培训平台建设,大力宣传网络学***台的重要性,开发科学实用的学习模块,鼓励职工使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闯关练兵、培训考试、技能评价、互动交流、视频观摩、能工巧匠和创新成果展示等,不断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

17.推行“互联网+”普惠性服务。按照职工在哪里服务联系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强化互联网在服务产业工人工作上的应用,建设网上“职工之家”,密切与产业工人的网上互动交流,畅通产业工人诉求表达渠道,让产业工人能在网上找到组织、参加组织活动。整合现有资源,借助社会力量,推进搭建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把职工服务工作特别是入会转会、医疗、就业、帮扶救助、法律援助和日常生活优惠等服务职工的项目、内容搬到网上进行,打造方便快捷、务实高效的服务产业工人新通道。建立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和规范管理运作,为产业工人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再就业服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满足产业工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的开发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形成网上网下深度融合、互相联动格局。

18.做好面向产业工人的网络宣传工作。紧贴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协同互动、有高度粘性的网站、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打造面向产业工人的新媒体矩阵。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建设一支懂网络语言、知产业工人,敢说话、有权威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弘扬网上主旋律。结合开展“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加强线上线下网络素养教育和培训,组织开展符合新泰发展实际的网络文化创意活动,大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提升产业工人网络文明素养。

(五)建立健全产业工人发展支持保障体系

19.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改革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相互衔接、相互转换的管理机制,贯通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完善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把优秀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统筹考虑,搭建产业工人职业成长平台。

20.畅通产业工人流动渠道。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丰富就业服务内容,增强服务针对性。搭建公共人力资源招聘服务平台,实施公益招聘大联盟推进计划,促进产业工人合理流动。加强对产业工人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指导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职业指导专职机构,有针对性地指导产业工人进行适合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选择,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完善职业供求信息特别是适合产业工人的岗位供求信息发布机制,在收集整理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为产业工人流动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1.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提高相应待遇,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建立技术工人在科技攻关、技术革新、先进操作法应用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研究符合我市实际的创新激励方式。企业可结合实际或参照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分配政策,自行设定技能人才岗位津贴标准和发放方式,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津贴可分别参照每月200元、300元、400元的标准设定,发放的技能人才岗位津贴按照国家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在税前扣除。鼓励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并结合实际对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首席技师采取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等方式,实行特殊激励,同时优先推荐申报县、市、省级首席技师,增加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

22.扶持产业工人创新创效。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职工创新创业活动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联合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专业科研机构共建实训平台,探索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加大对我市产业工人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在关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支持建立企业和职业学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探索设立职工创新创业扶持资金,通过贴息、投入等方式,向转岗职工、在岗职工、农民工提供创新创业贷款和资金支持。培养选树职工技术创新竞赛示范企业、创新型班组、创新能手,开展全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五小”成果评选和先进操作法命名推广活动,鼓励支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纳入全市科技进步奖评选范围。

23.健全法治保障机制。按照国家、山东省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和技术资格方面的立法进程,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及贯彻实施工作,完善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激励机制和对职业技术资格的审核鉴定、执法监督机制,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成果法制化、制度化,依法保障产业工人接受教育和参加培训的权利。按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健全完善企业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方面的制度,督促企业把职工技能培养、职业等级认定和疗休养权益等内容写入集体合同,保障产业工人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权利,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24.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职业教育投入,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落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加大对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和内涵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职业学校资金政策支持,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建立与办学模式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加大就业补助资金用于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健全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审核发放机制,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和补贴对象。加强在职产业工人岗位技能培训,对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培训、省市“金蓝领”“新技师”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的,按标准给予职工或企业一定数额的职业培训补贴。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政府人才工作经费预算,统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积极落实泰安及我市首席技师、技师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奖励等经费。加强对各项投入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5.建立社会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完善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投入的政策措施。通过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列支、社会捐赠赞助、劳动者个人付费、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等多种渠道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允许企业培训费用列入成本,并按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经费的投入与监督制度,确保主要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落实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意见,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学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试点。

26.深化理论政策研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富强新泰、幸福新泰、美丽新泰、文明新泰、创新新泰为重点,组织开展产业工人队伍状况调查活动,及时掌握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产业工人队伍状况。加强对产业工人问题理论研究,积极协调争取,将涉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点课题列入市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考察学习研究国内外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产业工人队伍状况,借鉴有益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理论,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实施理论研究进学校计划,在市级党校、职业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产业工人问题的教学科研,为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三、组织实施

(一)构建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工作格局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等方面协同施策,汇聚起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强大合力。成立领导小组,打破部门界限,建立协调推进落实机制,由市总工会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加强对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落实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会政策,提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切实履行好有序推进改革的工作职责

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要求,研究制定推进改革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要强化责任担当,大胆实践,积极作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等,规划时间,统筹推进,层层传导压力,做好督促指导。要突出重点,着力在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中推进改革。要推动国有和集体企业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带头把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索总结经验,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三)强化推进改革实施的督导检查

建立推进改革情况的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形成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合督导检查机制,定期检查各乡镇街道、各系统及企业落实情况。组织召开会议听取改革落实情况汇报,查摆问题,分析原因,有序推进,开展改革情况绩效评估,探索实行第三方评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要求,研究制定推进改革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抓好落实。同时要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四)加大改革宣传力度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组织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主要举措,宣传改革实施中的先进典型、经验成效,积极营造关心、支持、推动改革的良好环境。结合产业工人网络宣传,研究制定《今日新泰》和市电视台宣传产业工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宣传。鼓励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展现产业工人风采的优秀文艺作品。积极组织劳模、工匠进学校、进课堂,进企业、进班组,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切实奏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主旋律。

【篇3】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

中共中央、国家***、中央军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2月6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加强党对地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驻外机构领导机制、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对外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援外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关于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若干意见》、《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方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方案》、《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听取了《关于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上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群团改革试点工作总结的报告》、《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群团改革试点工作总结的报告》。

会议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畅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会议强调,要把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到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方方面面,加强战略谋划,强化统筹协调。要明确地方党委对本地区外事工作的主体责任,完善省以下地方党委对外事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体制。要深化驻外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要健全招录和培养选拔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对外工作队伍。要优化援外战略布局,改进援外资金和项目管理,改革援外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对外援助综合效应。

会议指出,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对发挥民间智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引领社会智库建设,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的重大课题开展咨询研究。要优化发展环境,拓展社会智库参与决策服务的有效途径,完善社会智库人才政策。要完善管理体制,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会议强调,建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要把立足点放在支撑国家发展全局、服务党中央重大科技决策需求上,着力做好机制设计。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委员会既要对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又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从全球科技创新视角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国防建设等方面重大科技决策提供咨询建议。要健全国家科技预测机制,完善国家科技创新调查制度。

会议指出,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要加强规划布局,进一步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进一步促进信息惠民,进一步发挥数据大国、大市场优势,促进信息资源规模化创新应用,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开放,释放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要坚持全面部署和试点带动相结合,依法有序推进改革。

会议强调,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要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将流域作为管理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理顺权责,优化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配置,实现流域环境保护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提高环境保护整体成效。

会议指出,实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要围绕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回应社会关切,在优化证件设计、改造信息系统等方面推进改革,着力解决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可识验和便利化问题,推动永久居留外国人在华资格待遇落实。

会议强调,要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统筹配置编制资源,开展人员编制总量管理试点,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为新闻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会议指出,要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明确国家机关普法职责任务,坚持普法工作和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系统内普法和社会普法并重,健全工作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努力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格局。

会议听取了全国总工会、上海市、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指出试点工作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着力破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已经开展试点的群团和地方要继续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巩固改革成果。其他群团和地方要学习借鉴试点经验,针对实际问题抓实改革举措。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群团工作的组织领导。

会议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具有重要示范作用,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党中央关于改革的精神要第一时间传达贯彻,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要积极部署落实,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改革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要在研究改革思路上发挥主导作用,把住重要改革方案的质量关,把党中央要求和地方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抓关键问题、抓实质内容、抓管用举措,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要把调研贯穿改革全过程,做到重要情况、矛盾问题、群众期盼心中有数,对改革举措成效如何,要刨根问底,掌握实情。

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遇到的硬骨头越多。看准了的事情,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敢于拍板、敢于担当,坚定不移干。对一些重大改革,其他层面协调难度大的,要敢于接烫手山芋,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深改领导小组作用,重要改革和重大事项要集体研究、集中部署,各方面改革工作要定期会商、及时通气。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篇4】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

建设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稳定性强的工作队伍,对于依法规范、有序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确保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准确性,提高罪犯的教育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强化培训。

为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快知识更新步伐,确保社区矫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我们要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培训主要采取的方式:

1、举办培训班。要定期组织试点区司法所所长、抽调的监狱劳教干警、司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社区矫正志愿者对国家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让工作人员解决真实性问题,来掌握隐含于其中的知识,形成解决当前矫正工作存在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的能力。

2、举办知识竞赛。要本着“以赛代训,以赛促学”的宗旨,通过举办知识竞赛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进一步激发社区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3、组织学习考察。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赴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好的省、市考察学习,以加深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借鉴兄弟省市的好的做法和经验,使试点工作的开展更充分、采取措施更有力。另外,还可以邀请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好的省、市相关工作人员赴我市对我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交流经验,相互取长补短,达到互相触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是分类管理。

为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不同职能作用,确保对社区***人员的教育改造效果。我们应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实施分类管理。

1、对抽调狱所干警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抽调干警日常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干警的奖惩、请销假、考核等进行管理,规范干警工作。

2、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管理。市区司法所工作人员隶属于街道办事处内部编制,为便于更好地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建议对司法所工作人员实施双重管理。即司法所工作人员接受市司法局业务指导,由市司法局负责具体工作安排和年终考核。

3、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管理。要以试点区为单位,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人才储备库,为社区矫正工作不断供应新鲜血液,对那些不适宜继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志愿者要及时进行调整、更换。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志愿者进行分类,按照参与矫正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短期、临时志愿者;按照参与矫正的空间分为社区内、社区外志愿者;按照参与活动的程度分为全面参与、专题参与等不同类型。

三是改善结构。

要结合社区矫正的开展,突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素质建设和要求,司法所所长、抽调干警和社区矫正志愿者应当按照需要具备大专以上法律专业学历或相当学历的要求进行配备、为依法、严格、规范、准确地实施刑罚提供素质支撑。一方面,要从知识层面上进行优化。实施多元化人才选拔,要坚持“公开招考、定岗竞争、择优入围”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选拔热爱社区矫正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具备法律、心理、教育、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社工和志愿者,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另一方面,要从年龄上进行优化。采取阶梯式用人方式,在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选拔上,既要选拔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又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干部。要按照年龄的大小,科学配备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不同年龄段工作人员的自身优势,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是完善机制。

要完善司法所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激励竞争机制,及时调整不称职工作人员,不断加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进而优化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结构;要成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考评检查小组,由职能部门牵头,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赴试点区20个司法所检查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年终时要进行综合评比,同时评出工作先进和后进,用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五是加大宣传。

社区矫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是新事物,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宣传月”、“社区矫正大家谈”、“社区矫正研讨会”,开办社区矫正信息网、宣传专栏以及各种会议等形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各种载体,重点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意义向群众进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使社会各界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可度明显提高,积极争取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使广大群众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

本文来源:http://www.xxkjfw.com/rudangzhuanzheng/31325/

推荐内容